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大咖觀點(二)
8月22日,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在北京北人亦創國際會展中心啟幕。在下午的主論壇上,中國電子學會理事會黨委書記張峰出席并致辭。
張峰代表中國電子學會向遠道而來的國內外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長期以來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他指出,中國電子學會一直致力于推動機器人產業的創新發展,已連續舉辦九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希望與會各方充分利用大會平臺,秉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理念,深入探討技術發展趨勢,分享寶貴實踐經驗,激發無限創新火花,共同開創機器人產業更加輝煌的未來。
22日下午的論壇由臺灣大學教授羅仁權主持。
ABB機器人業務中國區總裁韓晨在以《ABB機器人助力 AI與產業融合》為題的演講中表示,人工智能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在未來工業自動化的應用中將發揮關鍵作用。人工智能賦予機器人前所未有的速度、精度和靈活性,使其能夠在復雜的生產工廠、倉庫、物流中心和實驗室等環境中承擔更多任務。同時,機器人自主化和自適應能力也提升至新的水平,更加智能高效地實現從精準抓取、質量檢測,到動態環境中自主導航、以及通過自然語言指令實現人機交互等功能。
德國奧爾登堡大學教授,IEEE RAS 微納機器人與自動化技術委員會主席Sergej Fatikow在以《工業應用場景下的高精度微型機器人技術》為題的演講中表示,高精度微型機器人的目標是實現高精度的驅動、傳感設計和制造,以確保在納米層面上達到極高的精度。我們重視機器人的尺寸,以此為基礎來研究相應的納米或生物材料以及相關的膜和其他部件的制造。有時,這些微型機器人甚至用于生物工程或細胞手術,使用的是超微型手術刀。在這方面,中國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20年前當我首次訪問中國時,在高精度微型機器人領域幾乎沒有任何研究,而現在中國已有超過50家非常有實力的實驗室在這個領域進行研究。我很高興看到這樣的進展,這些研究對于社會有著重要的貢獻。
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張雷在以《發掘應用場景,擁抱智能機器人時代的到來》為題的演講中表示,未來的移動機器人需要具備手、腳、眼和腦的功能。過去我們提到的復合機器人通常配備有手臂、輪系,可以說是具備了手和腳的功能,但現在我們需要進一步發展,讓機器人具備手腳眼腦的全方位能力。我們現在所說的智能機器人正是如此。事實上,我們正處于智能機器人的時代,這些具有手腳眼腦功能的機器人能夠在廣闊的范圍內自由導航和活動,能夠理解周圍的環境,執行精密靈活的操作,并且能夠通過自然語言或肢體語言與人類進行良好的互動,與人類共同完成任務,這就是我們期待中的未來智能機器人。針對于各種不同的場景量身定制、提供靈活多樣的解決方案,并且一步步讓智能機器人走向應用,這也是新松公司正在做的事情。
思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賈佳亞在以《加速提升新質生產力——智能制造的核心AI技術》為題的演講中表示,通用大模型的開發門檻很高,成本也非常昂貴,要在各個國家的實體經濟中產生實際效果并不容易。因此,我們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把工業場景打通、做透,那么整個工業GPT將會擁有更廣泛的應用前景。為了做這件事,我們收集了五個領域的人類專業知識,涵蓋了光學、機械、電子、計算和軟件,我們收集了這些行業內幾乎所有的教材和書籍,并從中提取了超過500億個Token(知識的最小單位),還收集了大量的工業圖像,用于訓練這個大模型,從而實現針對于工業具有專業智能的工業大模型。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機械工程和康復與再生醫學教授Sunil Agrawal在以《康復機器人一改善人類日常機能》為題的演講中表示,各種病癥都可能影響到人的運動功能,雖然我們希望能讓人吃一粒膠囊就能站起來走路,但實際上我們需要通過大量的復健和訓練來恢復神經系統的功能。人體的神經系統具有所謂的可塑性,通過不斷地運動和復健可以讓身體功能得到改善。在設計這類機器人時,我們需要深入了解人類運動的本質。我們需要考慮如何讓機器人具備感知能力,了解外部環境。我們每天都做著許多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如何將運動系統與機器人系統結合起來,通過逐步的訓練來幫助人體恢復呢?這需要結合運動醫學的知識,我們需要設定一些特定的項目讓機器人輔助人類完成,這樣才能最終達到康復的目標。這樣的運動訓練原則是逐步的、重復的,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瑞士工程院院士,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教授Bradley Nelson在以《微型、納米和醫療機器人》為題的演講中表示,我們希望能夠這些微型體內納米機器人添加智能,而不僅僅通過電腦進行控制或采用不同的新材料,我們現在可以在亞微米級進行一些器械的設計,而且可以編程了解它的所在位置,也可以給它添加一些邏輯,中國在這方面是做的非常好的。微型機器人在人體內機器人進行藥物的精準傳遞其實是很有必要的,微型輸送機器人可以高精準地將藥物輸送到病灶,不是在整個身體系統中吸收藥物,而是遞送藥物到病灶,例如在治療血栓、腦腫瘤方面,這些疾病的一些藥物可能不能通過大腦的血氧屏障,但我們可以通過微型機器人來更精準地遞送藥物達到目標。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兼首席商務官劉雨在以《創新驅動,醫械新質生產力賦能全球化戰略布局》為題的演講中表示,手術機器人的推廣、研發最重要的是臨床應用支持。作為一種手術工具的手術機器人,在推廣到醫院并為患者服務時,需要一套臨床支持系統或臨床應用團隊來協助醫院的手術團隊共同完成手術,特別是在最初的20例手術中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在全球建立了臨床應用支持系統。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能夠擴展并且便于延伸的服務體系,以便讓偏遠地區、邊疆地區乃至國際上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能得到我們的技術服務和培訓。為此,上海微創開發了世界上首臺,同時也是目前唯一一臺能夠通過5G遠程技術進行培訓的手術移動培訓平臺。
韓國首爾大學教授Kyujin Cho 在以《以自然為靈感的創新機器人設計》為題的演講中表示,我們并非簡單地復制自然界,而是提取關鍵原理,并采用當前最佳的工程解決方案來解決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提升機器人的感知能力和智能水平來創造出更為智能的機器人,雖然我們可以直接增加機器人的智能,但不妨借鑒自然界中的例子。以蟑螂為例,雖然它們的智慧水平較低,但即使如此,它們仍能完成許多令人驚訝的任務。整個設計的過程先要從需要解決的工程問題開始來觀察自然界當中的運動,做出一些假設,包括抽象的原則和設置的標準,然后進行設計研發和驗證,再不斷迭代。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劉聰在以《訊飛星火超腦平臺賦能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為題的演講中表示,過去一年,訊飛星火大模型從0到1實現了7個版本的模型發布,在中文的任務上最新的星火V4.0版本可以對標GPT-4T的知識問答等相關能力。此外,交互也十分重要,如何打造更加自然的人機交互一直是科大訊飛的追求。一方面通過真正端到端的建模把原來從語音識別、文本理解再到合成所需要的時間壓縮到跟人的交互一樣,并進一步結合原來在云領域的屬性解耦原創技術,把語音信號里說話人的情感信息解耦并靈活控制,就可以實現更多情緒的感知表達。
芬蘭阿爾托大學教授Heikki Koivo在以《應用于海洋產業和采礦業的新型自主解決方案》為題的演講中表示,電氣化是自動化解決方案適用于船舶系統的關鍵技術,還包括機器人控制和數字化技術應用,大型船舶自動化解決方案能夠實現更快的故障排除和維護,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還能輕松與相關的船舶系統集成并實現遠程訪問、維修,當船接近港口時會出現很多問題,這也可以通過大型船舶自動化解決方案進一步關注,所以獲知動作控制、防沖撞和電氣化的識別系統在現代化船舶上已經實現了。
線下來自國際組織、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的1000余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參加主論壇,22日的論壇線上直播吸引超32萬人次在線觀看。
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主論壇于8月22日至24日舉行。為期三天的主論壇突出尖端引領與融通合作,分為“產業發展”、“協同創新”和“技術革新”三大篇章。論壇上各界大咖云集,議題精彩紛呈,84位國內外頂尖專家學者將聚焦前沿技術風向和創新成果,分享全球機器人學界業界的最新進展。本次大會主論壇同步開設線上直播觀看渠道,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在線下或線上感受和分享這場科技盛會!